| 网站首页 | 本站新闻 | 杭州残协讯息 | 希望之家 | 康复医疗 | 人间真情 | 就业指导 | 学习资料 | 爱情小屋 | 

您现在的位置: 站起来公益网 >> 希望之家 >> 康复医疗 >> 正文
现实版钢铁侠:四川小伙25岁摔伤截瘫 如今靠机器行走
作者:记者 赵瑜…    文章来源:成都商报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18-8-23【字体:

 

来源:成都商报

  今年7月,来自四川自贡的30岁小伙林寒受邀参加央视《机智过人》节目的录制,以一名截瘫患者的身份,现场展示“成都造”外骨骼机器人如何帮助下肢瘫痪的人实现站立和行走。

  2013年,林寒工作时摔伤,双下肢瘫痪。2015年8月,林寒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外骨骼机器人的穿戴实验志愿者,也是唯一坚持至今的人。

  同年9月,林寒在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上,借助外骨骼机器人“站起来”,步行完成了火炬传递。

  三年来,他与外骨骼机器人不断磨合,进行穿戴测试,反馈问题及需求。因为他的参与,团队不断研发出更加适合截瘫患者的设备。

  曾经/

  外骨骼机器人让他再次站起来

  2013年12月,在福州从事工程项目工作的林寒从单位4楼摔下。意外摔伤导致林寒背部脊髓损伤,从肚脐部位以下疼痛感完全消失,双下肢丧失行动能力。他回忆那是自己最难熬的日子。“像我这种截瘫,在医学上暂时无法完全治愈。那时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。”

  2015年8月,医生告诉林寒,电子科技大学研发出了能让瘫痪者站起来走路的设备,正在医院招募穿戴实验者。在林母和医生的鼓励下,林寒第一次穿上了外骨骼机器人。这是自林寒受伤后,第一次真正实现把双脚放在地面上站立、行走。

  而更神奇的是,2015年9月12日,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开幕式上,林寒作为火炬手,借助外骨骼机器人成功从轮椅上站起来,一步一步,用双脚完成了火炬传递。那一刻,让所有人兴奋、动容,更是让无数截瘫患者看到了希望。

  背后/

  当志愿者与机器人磨合近3年

  在8月11日央视播出的节目《机智过人》中,林寒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后如同“钢铁侠”一般。而在这背后,蕴藏的是林寒与这套设备相处的近3年时光。

  8月21日上午9点,在布法罗机器人科技(成都)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,林寒正在穿戴外骨骼机器人,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康复训练。布法罗机器人科技(成都)有限公司由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创立,让林寒自如行走的这款外骨骼机器人,正是由程洪的团队研发。从2011年起,程洪团队便开始了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,2015年成功实现设备在截瘫患者身上的穿戴测试。而林寒,就是团队选拔的第一批穿戴志愿者之一,也是唯一坚持至今的人。

  林寒面前的这套第三代外骨骼机器人,采用航空铝材,红色外壳,高约1米,重约23公斤,是林寒长久穿戴习惯的“老伙计”。穿戴时,林寒先用手臂的支撑力量,将身体从轮椅挪到穿戴设备专用的凳子上,再用手把双脚放进智能鞋里,然后把腹部、腿部、脚上的绑带分别系上,两臂套在一双拐杖上,才算完成对机器人的穿戴。

  通过控制拐杖上不同的按键组合,接收到指令的机器人带动林寒起身、站立,然后配合拐杖的支撑,带动林寒迈步向前走。“根据人体迈步行走的习惯,我们设定机器人每一步都是恒定的距离,大约是20厘米。每一步的启动,都由使用者自行控制。这套设备虽然很重,但实际上操作时,力量没有加在使用者身上,反而是需要设备发力来带动使用者的身体。”研发团队成员徐发树说道。

  感谢/

  “感谢研发团队,也感谢像林寒这样的志愿者”

  相比下肢截瘫者,徐发树说,正常人使用外骨骼机器人感觉是不同的,成都商报记者现场也体验了一把,但在穿戴和行走时都不如林寒连贯。体验穿戴机器人的记者表示,有点不适应,自己腿部无需使劲,完全跟着设备而动。

  “一般来说,截瘫患者想要自如使用这套设备大约需要15天的训练时间,但也因人而异。像林寒属于情况较好的,他的截瘫位置没那么高,上肢、胸部、腰部可以动,就能较快适应设备。”徐发树介绍道。

  “我们团队研发外骨骼机器人的初衷是帮助截瘫患者重新站立、行走,让他们重拾生活的自信,研发出来的每个新特性都需要他们的穿戴测试,检验是否达标,同时听取他们的反馈及需求。正是有他们的参与,才让设备不断优化完善。”

  徐发树说,在第二代骨骼机器人研发出来后,经过实验正常人可以穿戴,但截瘫者穿戴有些不便。于是,他们根据截瘫者的体验反馈,研发出第三代便于截瘫者穿戴的设备。而如今的第四代,正是基于截瘫者希望行走更加连贯、自然的需求,实现了通过传感器自动识别人体运动意图,从而向机器人传达迈步、上下楼梯等指令。这样一来,行走就更快、更流畅。

  “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,我想需要感谢两拨人。一方面是研发团队,是他们推动了科技的进步,为人类生活带来改变。另一方面应该是像林寒这样的志愿者,感谢他们长期的穿戴测试、反馈、建议,让我们不断研发出更加适合截瘫患者的设备。”徐发树说。

  成都商报记者 赵瑜 摄影记者 王效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最新文章 热点新闻 相关文章
    没有相关文章